【不假辞色的解释】“不假辞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表达态度或情绪时非常直接、严厉,甚至带有冷漠或严厉的语气,不带任何委婉或掩饰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说话或态度的直接性与严肃性,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问题时毫不留情、不留余地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解释 |
| 不假辞色 | 不用言辞来掩饰脸色,指态度严厉、冷淡,说话直截了当,不带感情色彩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该成语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原文为“项王怒曰:‘此沛公之‘不假辞色’也。’”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中,形容人对他人态度严厉、不讲情面,也可用于描述某种环境或氛围中的冷酷、无情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冷若冰霜、疾言厉色、铁面无私 |
| 反义词 | 和颜悦色、和风细雨、温文尔雅 |
四、使用场景示例
| 场景 | 示例句子 |
| 工作场合 | 领导对迟到的员工不假辞色,立刻进行了批评。 |
| 家庭关系 | 父亲对孩子的错误从不姑息,总是不假辞色地指出问题。 |
| 文学作品 | 他面对敌人的威胁,始终不假辞色,坚定立场。 |
五、成语特点总结
| 特点 | 说明 |
| 表达方式 | 直接、严厉、无修饰 |
| 情感色彩 | 带有冷漠、严肃、不带感情 |
| 使用对象 | 多用于描述人物态度或行为表现 |
| 适用范围 | 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,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不假辞色”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,更是一种表达态度的方式,适用于多种情境。理解其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态度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