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嗟来之食什么意思】“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别人用轻蔑或侮辱的态度给予的施舍或恩惠,带有贬义色彩。它强调的是接受者在尊严受损的情况下得到的帮助,因此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。
一、成语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嗟来之食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拼音 | jiē lái zhī shí |
释义 | 形容别人用轻蔑态度给予的施舍,含贬义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接受者不顾尊严地接受施舍 |
近义词 | 贱买贵卖、强加于人、不屑一顾 |
反义词 | 自力更生、自立自强、自尊自重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故事
“嗟来之食”最早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。相传春秋时期,齐国发生饥荒,有人饿得奄奄一息,路过的富人用一种带有侮辱性的语气说:“嗟!来食。”(喂,来吃吧!)这个人拒绝了这种带有轻视意味的施舍,最终饿死。
这个故事反映出一个人对尊严的坚持,也警示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尊。后来,“嗟来之食”便成为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以轻慢态度给予的恩惠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示例
1. 社会评论
- 在一些慈善活动中,有些人为了获得资助,不惜低声下气,这实际上是“嗟来之食”。
2. 文学作品
- 小说中常描写人物因拒绝“嗟来之食”而表现出高尚的品格。
3. 日常对话
- “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那种人的帮助,真是有骨气,不像有些人,明明是‘嗟来之食’还心安理得。”
四、延伸思考
“嗟来之食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他人施舍时,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。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尊重对方的人格,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给予恩赐。
在现代社会,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许多,但“嗟来之食”的现象依然存在。比如某些职场中的“恩赐式提拔”,或者社会上的一些“施舍式援助”,都可能带有轻视的意味。因此,我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,也要注意是否损害了自己的尊严。
五、结语
“嗟来之食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告诉我们:尊严比食物更重要,自尊自爱才是立身之本。在面对外界的施舍时,我们要有选择的智慧,既要懂得感恩,也要守住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