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濡字的成语濡字的成语有哪些】在汉语中,“濡”字虽然不常见于日常口语,但在成语中却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。它多表示“浸湿”、“润泽”或“拖延”的意思,常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行为方式。以下是一些含有“濡”字的成语,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,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。
一、总结
“濡”字在成语中通常与水有关,表达湿润、滋润之意,也有引申为“拖延”或“缓慢”的含义。这些成语在文学、诗词、甚至日常表达中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。下面列举了常见的“濡”字成语,并附上释义和出处,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用法。
二、含“濡”字的成语一览表
成语 | 释义 | 出处/用法 |
濡染 | 指因接触而逐渐受到影响或改变。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人之善恶,非天所生,乃渐染而成。” |
濡首 | 沾湿头面,比喻受辱或困顿。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以君之灵,寡人不辱。” |
濡滞 | 延迟、拖延。 |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:“事久则民疲,政久则弊生,宜速决之,勿使濡滞。” |
濡沫 | 在干涸的池塘中互相吐沫以维持生命,比喻困境中相互扶持。 | 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 |
濡笔 | 润笔,指写字前先将笔蘸湿。 | 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濡笔以成章。” |
濡染 | 受到环境或人的影响,逐渐改变。 | 《宋史·朱熹传》:“自幼受父教,濡染甚深。” |
濡足 | 沾湿脚部,比喻受到牵制或束缚。 | 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足濡于泥,志不遂也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濡”字虽不常见,但在成语中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。通过了解这些成语,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还能更深刻地体会汉语的博大精深。在写作或交流中适当运用,能够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准确性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濡”字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,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,以达到更精准的理解和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