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顾炎武手不释卷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“顾炎武手不释卷”出自《明史·顾炎武传》,讲述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、文学家顾炎武勤奋好学、酷爱读书的事迹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顾炎武无论走到哪里,手里都不放下书本,形容他非常热爱学习,坚持不懈。
顾炎武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传播,他的治学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他的这种“手不释卷”的精神,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,也反映出他严谨治学、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以下是对原文的文言文及现代汉语翻译的对照总结:
二、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顾炎武,字宁人,江南昆山人。 | 顾炎武,字宁人,是江南昆山人。 |
少有大志,不喜科举。 | 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,不喜欢参加科举考试。 |
好读书,手不释卷。 | 喜欢读书,手中从不放下书本。 |
每遇疑难,必穷其理。 | 每遇到疑难问题,必定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。 |
虽行万里路,未尝一日废书。 | 即使走遍万里路,也未曾有一天放弃读书。 |
所至之地,皆以书自随。 | 他所到的地方,都带着书一起。 |
或问之曰:“子何以不倦?” | 有人问他:“你为什么不怕劳累?” |
曰:“书之于心,如饥之求食,渴之求饮。” | 他回答说:“书在心中,就像饥饿时寻求食物,口渴时寻求饮水一样。” |
三、总结
顾炎武的“手不释卷”,不仅是一种学习习惯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。他通过不断阅读与思考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,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,更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。
四、结语
顾炎武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学问不是靠一时的热情,而是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。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对书籍的热爱,更是对理想的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