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求甚解出自哪里】“不求甚解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读书或学习时只了解表面意思,而不深入探究其内涵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和日常使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。
一、
“不求甚解”最早出自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。原文为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意思是:喜欢读书,但不过分追求字句的解释;每当有所领悟时,就感到非常高兴,甚至忘记吃饭。
后来,“不求甚解”逐渐被引申为一种学习态度,既可以指对知识浅尝辄止,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豁达、不拘小节的学习方式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有时带有贬义,表示学习不够深入;但在某些情况下,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求甚解 |
出处 | 《五柳先生传》——陶渊明 |
原文句子 | 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 |
作者 | 陶渊明(东晋) |
初期含义 | 喜欢读书,不拘泥于字句,注重整体理解 |
现代用法 | 可表示学习态度浅薄,也可表示豁达、不拘细节 |
语义演变 | 从褒义到中性或略带贬义 |
文化影响 | 成为经典成语,常用于描述学习态度或生活哲学 |
三、结语
“不求甚解”虽源于古代文人之口,但其意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。无论是作为学习方法还是生活态度,它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与生活的多元理解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如何平衡“求甚解”与“不求甚解”,或许值得我们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