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夷不惠成语解释】“不夷不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既不偏激也不过分温和,态度中庸、处事公正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评价人的性格或行为方式,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平衡,既不过于激进,也不过于保守。
该成语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不夷不惠,与人同。”意思是说,这个人既不高傲也不软弱,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,处事公正无私。
成语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夷不惠 |
拼音 | bù yí bù huì |
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
释义 | 形容人处事中庸,既不偏激也不软弱,态度公正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处事方式,带有褒义色彩。 |
近义词 | 中庸之道、持中守正、不偏不倚 |
反义词 | 偏激固执、左右摇摆、优柔寡断 |
示例 | 他为人处世一向不夷不惠,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 |
使用场景:
“不夷不惠”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,适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、工作事务或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理性与平衡。它强调的是适度、公正和稳定,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态度。
总的来说,“不夷不惠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,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,要保持冷静、客观,避免走极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