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到长城非好汉下一句是什么】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国俗语,出自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。原句为: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。”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坚持和毅力的赞美,也象征着一种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下面是对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下一句的详细总结:
一、背景介绍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最早出现在毛泽东的诗中,是他在长征胜利后回顾艰苦历程时所作。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,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。因此,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不仅是对个人意志的鼓励,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。
二、下一句原文
根据毛泽东的原诗,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下一句是:
“屈指行程二万。”
意思是:算一算,我们走过的路程有二万里。
三、含义解析
词语 | 含义 |
不到长城 | 没有完成目标或挑战 |
非好汉 | 不算是真正的英雄或勇士 |
屈指 | 数着手指计算 |
行程二万 | 指长征的路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|
整句话的意思是:没有完成长征这样的壮举,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。
四、延伸意义
- 象征意义:长城象征着困难与挑战,而“好汉”则代表那些能够克服困难的人。
- 现实应用:在现代生活中,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,勇于挑战自我。
- 文化影响: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激励人心的经典语句,广泛用于教育、演讲和文学作品中。
五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 | 不到长城非好汉 |
下一句 | 屈指行程二万 |
出处 | 毛泽东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 |
含义 | 没有完成伟大目标的人不是真正的英雄 |
现代用法 | 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挑战,坚持不懈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|
通过了解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的下一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经典话语所传递的精神力量。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,还是在当今社会,它都是一种值得铭记和传承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