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伤风败俗基础解释】“伤风败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批评某些行为或现象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、伦理规范,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。该词多用于形容一些不正当、低俗或违反传统美德的行为,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。
一、基础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伤风败俗 |
拼音 | shāng fēng bài sú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之俗,伤风败俗,莫甚于斯。” |
含义 | 指破坏社会风俗和道德风尚,行为不端,有损社会风气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不良行为或现象。 |
近义词 | 坏人坏事、道德沦丧、败坏风气 |
反义词 | 移风易俗、弘扬正气、树立新风 |
二、词语构成解析
- 伤风:指损害社会风气,破坏正常的道德秩序。
- 败俗:指败坏社会习俗,使人们的行为偏离正常的社会规范。
两者结合,形成一个完整的贬义表达,强调对社会公德的严重冲击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社会评论 | 某些网络直播内容低俗,严重伤风败俗。 |
教育领域 | 学校应加强德育,防止学生行为伤风败俗。 |
法律法规 | 相关法律明确禁止伤风败俗的行为。 |
文化批评 | 部分影视作品内容粗俗,被指伤风败俗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语境适用性:此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,使用时需注意场合,避免随意滥用。
2. 文化背景:在不同地区或时代,对“风”与“俗”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,因此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。
3. 情感倾向:该词多用于批评,较少用于中性描述,使用时需谨慎。
五、总结
“伤风败俗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,主要用于指责那些破坏社会风气、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使用,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。同时,也提醒我们应注重自身行为,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