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渑池之会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渑池之会”是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记载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,发生在战国时期,秦赵两国之间。这次会盟表面上是外交谈判,实则是双方在政治与军事上的较量。通过此次事件,蔺相如以智慧和胆识维护了赵国的尊严,也展现了他作为谋士的杰出才能。同时,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,也为后来“将相和”的佳话奠定了基础。
本文将对“渑池之会”的原文进行简要整理,并附上对应的白话翻译,便于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与人物行为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白话翻译 |
秦王使使者告赵王,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。赵王畏秦,欲勿往。 |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,想与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举行友好会谈。赵王害怕秦国,打算不去。 |
廉颇送至境,谓赵王曰:“王行,度道里会遇之礼毕,还,不过三十日。三十日不还,则请立太子为王,以绝秦望。” | 廉颇送赵王到边境,对赵王说:“您前往,估计路上的礼仪完毕后回来,不会超过三十天。如果三十天还不回来,就请您立太子为王,以断绝秦国的念头。” |
赵王遂行,蔺相如从。 | 赵王于是出发,蔺相如随行。 |
秦王饮酒酣,曰:“寡人窃闻赵王好音,请奏瑟。” |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:“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,请让他弹瑟。” |
赵王鼓瑟。秦御史前书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鼓瑟。” | 赵王弹瑟。秦国的史官上前记录说:“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与赵王会饮,让赵王弹瑟。” |
蔺相如前曰:“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,请奉盆缶秦王,以相娱乐。” | 蔺相如上前说:“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曲,请让我献上瓦盆给秦王,来互相娱乐。” |
秦王怒,不许。 | 秦王生气,不允许。 |
于是相如前进缶,因跪请秦王。秦王不肯击。 | 于是蔺相如走上前献上瓦盆,跪着请求秦王敲打。秦王不肯敲。 |
相如曰:“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!” | 蔺相如说:“五步之内,我可以用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!” |
左右欲刃相如,相如张目叱之,左右皆靡。 | 秦王左右的人想用刀杀蔺相如,蔺相如瞪眼怒斥,左右的人都退下了。 |
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缶。 | 于是秦王不高兴,勉强敲了一下瓦盆。 |
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:“某年月日,秦王为赵王击缶。” |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记录说:“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为赵王击缶。” |
秦之群臣曰:“请以赵十五城为秦寿。” | 秦国的群臣说:“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作为秦王的寿礼。” |
蔺相如曰:“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。” | 蔺相如说:“请用秦国的咸阳作为赵王的寿礼。” |
秦王竟酒,终不加兵于赵。 | 最后秦王喝了酒,最终没有对赵国动兵。 |
三、总结
“渑池之会”不仅是赵秦两国的一次外交交锋,更是蔺相如智慧与勇气的体现。他不仅在秦王面前维护了赵国的尊严,还在关键时刻震慑了秦国的威势,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。而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关系转变,也体现了忠诚与团结的重要性。
通过这一事件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外交的复杂性,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关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