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夜雨寄北的剪烛西窗什么含义】《夜雨寄北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著名七言绝句,全诗为:
> 君问归期未有期,
> 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> 何当共剪西窗烛,
> 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尤其是“剪烛西窗”一句,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意象。以下是对“剪烛西窗”这一意象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剪烛西窗”出自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,原句为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。这里的“剪烛”指的是修剪灯烛的灯芯,使灯火更加明亮;“西窗”则是指诗人所处的房间或书房的西边窗户。整句的意思是: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,共叙别情?
这一画面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表达了他对团聚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。同时,“剪烛西窗”也象征着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真挚的情感交流,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思念与团圆的重要意象之一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出处 | 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 |
原文句子 | “何当共剪西窗烛” |
字面意思 | 何时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 |
意象解析 | “剪烛”:修剪灯烛,使灯光更亮;“西窗”:诗人所在房间的西边窗户 |
象征意义 | 温馨的家庭生活、真挚的情感交流、对团聚的渴望 |
文化内涵 | 表达思乡、思人、期盼重逢的情感,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 |
诗词背景 | 诗人因仕途奔波,长期远离故乡,借诗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描写亲情、爱情或友情中的温暖场景 |
三、结语
“剪烛西窗”不仅是李商隐笔下的一个诗意画面,更是中华文化中情感表达的一种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人对家庭、爱情和团聚的深切向往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成为文学与生活中富有温度的意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