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100岁被称为】在我国古代,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不仅丰富多样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雅称,体现了古人对人生阶段的重视与尊重。其中,最令人瞩目的便是百岁老人的称谓——“期颐”。
一、古代年龄称谓简要总结
在古代,年龄的称呼往往以诗意或寓意的方式表达,如“襁褓”、“孩提”、“弱冠”、“而立”等,都是对特定年龄段的雅称。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,也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长寿的追求。
其中,百岁被称作“期颐”,意指老人到了这个年纪,已经可以安享晚年,依靠子孙供养生活。这一说法源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意思是人活到一百岁,就到了需要依靠他人照顾的阶段,因此称为“期颐”。
二、古代年龄称谓对照表
年龄阶段 | 古代称谓 | 说明 |
出生至一岁 | 襁褓 | 婴儿尚未能行走,需人怀抱 |
一岁至三岁 | 孩提 | 小孩尚在玩耍,尚未懂事 |
七岁 | 童子 | 开始接受教育 |
十五岁 | 束发 | 表示成年,开始学习礼仪 |
二十岁 | 弱冠 |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成年 |
三十岁 | 而立 | 立身立业,有所成就 |
四十岁 | 不惑 | 心智成熟,不再困惑 |
五十岁 | 知天命 | 明白天命,顺应自然 |
六十岁 | 花甲 | 一个甲子轮回,象征人生阶段 |
七十岁 | 古稀 | 七十岁为稀有之数,故称古稀 |
一百岁 | 期颐 | 百岁老人,需人供养,安享晚年 |
三、结语
古代的年龄称谓不仅是对时间的记录,更是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。从“襁褓”到“期颐”,每一个称谓都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和对生命的尊重。尤其是“期颐”这一称谓,不仅表达了对百岁老人的敬仰,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长寿的向往与推崇。
如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,虽然这些称谓已逐渐淡出日常用语,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。